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 光伏测试网
用户名: 密 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找回密码
QQ登录
2023年度N型电池技术发展与设备创新论坛     第四届全球钙钛矿与叠层电池(苏州)产业化论坛暨钙钛矿光伏学术+产业+资本融合创新年会
光伏测试网 测试交流 行业研讨 查看正文

Firstsolar弃薄膜投晶硅,汉能汝今能持久否?

2015-2-2 18:29| 发布者: solartest| 查看: 12436| 评论: 0

摘要:   First Solar 放弃坚持 转投单晶硅技术  前两天的一则新闻,First Solar在马来西亚开设了一家生产高转换率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工厂,接下来的十八个月关于该工厂的报道基本会集中在电池的转换率上面。  该工厂10 ...
晶硅、薄膜近年来的路线之争

       当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每年5-20GW的市场时,普遍的看法是新增产量是扩大市场份额的答案。当时认为,如果出货量增长,收入可能才会提高,(当然)假设平均销售价格将下滑不会太多。因此,发展业务意味着增加产量:足够简单。每个人都为此忙个不停,直至2010年,一些更甚于其他。银行、投资者和政府排队支持甚至最雄心勃勃的薄膜业务计划或技术(经常被定位为一种产生本土清洁技术就业岗位的方式)。在2006至2012年间,超过一百七十亿美元的资本支出被划拨给新的薄膜光伏工厂。

  但是在2012年当产能过剩打击光伏行业时,晶硅和薄膜制造商受到不同影响,这一影响今天仍可看到,尤其是薄膜产业10%的惨淡份额,更是让人看到其影响之深远。薄膜生产商们不得不考虑其现有的产能水平,是否有能力来维系现状。或者换个角度,从第三方下游客户角度来看,他们是否有有选择客户的能力。而非单纯的做“生产和装运”载体?

  对于晶硅产业而言,产能过剩意味着领先的晶硅供应商处于更强劲的竞争地位,具有灵活性外包生产,使得出货量水平根据市场需求迅速提高。较低级制造商(尤其在中国)有如此多的晶硅产量的事实使得对晶硅领导者具有更大利益。中国知识的相互交流进一步强化提供给中国晶硅生产商的选项。工厂精简运营的概念迅速形成。

  事实上,2014年初,如果英利绿色能源(Yingli Green)或天合光能(Trina Solar)等需要额外千兆瓦的产量(从硅锭到组件),可能在六个月内以2.5亿至3亿美元的成本出现。如果有困难的公司用于生产,这一数字减半,如果辅助设备被启用或者租赁安排落实到位,减少更多。但更好的是,让其他人生产产品并重新命名,根本没有新的产能相关成本。

  薄膜制造商不能从组件销售的角度明显这样做。但是如果他们希望发展其下游业务超过其允许的内部产能,他们将必须这样做。否则,下游业务(任何一年中项目储备中实现的新项目)受到内部薄膜产能利用率限制。例如,如果拥有下游项目业务的领先的薄膜制造商碰见任何不可预见的制造问题,或希望迅速地扩大其项目业务,那么唯一的途径将是买进晶硅组件。

  毕竟,项目开发商都从事销售能源(或销售资产),多数保留一个技术无关的方式:如果抓住短期商机,何须垂直整合薄膜生产商或项目开发商,不如给予其下游团队采购内部或晶硅制造商组件的灵活性?

  所以,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原因推动下,第一太阳能“背叛”了作为战友、也是对手的汉能。
免责申明:感谢您对TestPV的关注。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来源于网友投稿、转载或本站原创,不能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仅供参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版权冲突和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进行处理。欢迎广大光伏企业和热爱光伏的人士进行投稿,投稿邮箱:info@testpv.com。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领跑者创新论坛公众号二维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