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闯入者们的“成败” 对于刚刚出现还不到3年的光伏电站市场来说,可能任何一家企业目前的状态都远未到判断成败的时机。不过,很多企业在宣布自己雄心勃勃的电站计划之后,却戛然而止;有些企业则步步为营,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也有部分企业在高歌猛进之后,遭遇发展的瓶颈。 最大的失意者也许是许家印和他的恒大。2014年9月恒大刚高调宣布要900亿进军光伏产业,目标锁定在了张家口。这是中民投宣布进军光伏产业之后,最受瞩目的跨界投资者。恒大在足球、农业等跨界领域的“金元战略”让大家对许老板的大规模投资备受瞩目。 然而,恒大的光伏战略在提出之后就悄无声息。当时,《能源》杂志记者曾多次试图联系恒大光伏板块负责人,但均未成功。最终,2015年3月,恒大官方正式宣布放弃了光伏战略。 恒大的放弃最直接的原因恐怕就是缺乏足够的资金。2014年年末,恒大总借贷为1561亿元。2015年年末,这一数字飙升为2969.1亿元。而2014年恒大的净利润为126亿,营业额1113亿。 缺少足够的资金不是恒大光伏滑铁卢的唯一败因。在《能源》杂志记者对恒大的追踪中发现,恒大一直没有组建专门的光伏团队。其光伏战略的负责人甚至是原恒大在河北省地产项目的负责人。 如果说恒大短暂的“搅局”最多只是给光伏行业增添了许多谈资。那中民投的步伐更加脚踏实地。5年内投资2000亿,装机20GW的目标不仅宏大明确,而且在宁夏很快进入到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 不过,根据过往的公开资料,中民投在2015年要实现的目标应该是光伏电站装机2GW。截止本文发表时,还没有中民投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的具体数据披露。甚至有传言,中民新能源公司(中民投下属负责新能源开发的子公司)的高层可能会有变动,不过此消息尚未得到证实。 不过,中民投在光伏领域的另一动作已经宣布告一段落。2015年11月,辽宁成大公告,因与中民投的交易短期内难以实施,双方决定终止框架协议并终止该资产重组进程。要知道,就在此前不久的10月19日,辽宁成大还与中民投签署了框架协议,拟以发行股份方式向中民投购买中民新能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标的资产为一家在中国境内设立、主要从事光伏电站的建设与运营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 如果说恒大的失败可以总结为“缺人”(没有专业团队)和“缺钱”(公司负债率高,难以拿出足够的现金流)。那么中民投为何在高调进入光伏电站市场之后,也陷入瓶颈? 究其原因,可能与光伏电站市场自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跨界资本进入光伏电站需要想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光伏电站的本质特性是怎样的。另一个就是光伏电站的市场环境实际上并不非常优异的。”红炜说。 仅以恒大为例,其之前跨界进入的行业,要么是已经非常成熟、健全的产业(如农业),要么是并非健全、但已有一套内在的规律(如足球)。光伏电站形成市场不过3年时间,尽管给人一种暴力、长期收益的印象,但这只是取决于补贴和高电价的锁定。一旦失去这两个先决条件,光伏电站就不再暴利,甚至难以盈利。 2015年12月17日,顺风清洁能源公告宣布,旗下江西顺风光电投资及上海顺能与重庆未来投资项订立买卖框架协议,拟以现金代价12亿元人民币出售目标公司江苏长顺信合新能源100%股权。此次所出售目标公司江苏长顺信合新能源主要于内地发展及营运各种光伏项目及发电站,旗下九家附属公司包括和静天宏阳光太阳能科技、河北苏龙光伏发电、吐鲁番市海鑫光伏发电等共计持有180MW光伏电站项目。 很快就有人算出了电站的交易价6.67元/W的数字。尽管顺风对此做出了辟谣,但是出售电站和顺风大规模并购电站的战略看起来依然是有些背道而驰。 “最早持有光伏电站的是国企,后来是一批跨界上市公司,到现在的中民投。”红炜说,“结果是国企销声匿迹,上市公司的势头也在趋于稳健甚至减弱。” 光伏电站“闯入者”们的遭遇让我们意识到,专业化的团队和充沛的资金并不能成为企业成功的保证。在光伏电站行业尚不成熟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心态、目标、手段都将会是影响企业的关键。 “跨界的难度非常大,跨界之后想在新行业做什么样的事情,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加上偶然的因素,最终决定了企业跨界能否成功。”郭剑寒对《能源》杂志记者总结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