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涛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光伏投资乱象会再次上演吗》,与读者朋友们探讨了“光伏是否值得投资”的问题,这期专栏文章打算探讨一个类似的问题:“光伏是否值得融资?” 这两个问题之所以类似,因为一般来说,值得投资也就值得融资,不值得投资也就不值得融资,但事实果真如此简单吗? 以分布式光伏为例,我们可以举出一大堆2016年是光伏投资大好时机的理由: 1、政策已逐步趋于完善。 国家在三年前推出对分布式光伏进行补贴的政策,经过三年时间的摸索与实践,产品规范、安装标准、并网流程、补贴发放等一系列制度、流程,迄今都已基本理顺,政策推行中发现的问题也不断得到纠正。 2、消纳能力有望提高。 年2月3日,国务院决定斥资7000亿改造农网,加快西部及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升级,提高接纳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的能力;2016年2月1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消纳工作的通知》,着力解决困扰光伏业的消纳问题。 3、补贴拖欠问题有望解决。 年2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可再生能源实时补贴机制,实现补贴的计量、认证和结算与可再生能源生产交易实时挂钩,为补贴拖欠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除长期的国家补贴外,部分地方政府还可提供短期的地方补贴。去年国家还出台了光伏扶贫补贴政策,由地方政府对户用和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扶贫项目给予35%初始投资补贴、对大型地面电站给予20%初始投资补贴,国家按等比例进行初始投资补贴配置。 4、与火电的成本差距缩小。 光伏发电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光伏产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导致光伏发电的成本与五年前相比已大幅下降,且下降趋势仍在继续。将来会不会变得跟火电一样便宜,甚至更低?这说不准,但不是没有可能。 在政策能够落实且并网和发电小时数确定的情况下,光伏电站是可以长期、稳定地产生收益的资产。在很多金融产品和实体产业的收益率都在下滑的今天,光伏电站具有很大的金融资产配置意义。 但在大多数金融机构眼中,光伏电站融资项目的吸引力并不大,原因到底在哪里? 光伏电站的收益确定性,是以资金募集能力强、资金募集成本可控为前提条件之一的。以恒大集团为例,从2014年9月高调宣布900亿进军光伏产业,到2015年3月正式宣布放弃光伏战略,只有短短半年左右的时间。恒大的放弃,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没有组建一支熟悉光伏技术、市场、政策的专业团队(跨界投资的大忌),二是负债总额与净利润相比过高,无法募集到足够的资金。从恒大的角度,它能接受的融资成本是有限的,否则它赚不到什么钱;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这么巨额的长期低成本资金需求,只有当偿债能力充足的业主投资极低风险的项目时,才有可能被满足。恒大的资产负债表决定了其偿债能力在最坏情况下是很糟糕的;恒大跨界投资且没有组建专业团队,项目风险不低;最后,信息不对称加大了项目的风险程度与融资的难度。因此,恒大900亿进军光伏产业的号角刚刚吹响就戛然而止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个难题怎么破?光伏产业基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类似于恒大曾经面临的融资困境。产业基金的资产,与管理人的其他资产是隔离的,管理人的资产负债情况不会影响其融资与偿债,对产业基金所投资的光伏电站进行监控和大数据分析的阻力也会减少;金融机构作为产业基金的投资人而非债权人,比较容易对产业基金所投资的光伏电站获取较为全面的信息,甚至可以联手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助推传说中“阿里能源云计划”,随时了解、掌控所投资电站项目的风险情况。前述《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所有能源产业中,对光伏产业的意义是最大的,其突破口也正在于此。据悉,阿里已经与部分知名光伏企业达成智慧光伏电站、能源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如果有朝一日,查询光伏电站信息就像查询企业工商注册信息一样方便,对金融机构来说,光伏电站项目融资的风险就更为可控,其提供融资的意愿也会更强。 但是,仅仅掌握了光伏电站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对金融机构而言,还不一定意味着全部。能源经济研究院的红炜院长曾经说过:“资金供给方与光伏电站项目资质、建设资质、并网资质、运维资质的判断能力不对称。因为这个不对称,使得好不容易碰到一起的供需双方,常常出现供给方不知如何是好问题。在光伏会议上,被听众包围最多的演讲嘉宾一定是金融机构的代表,可当这些代表们面对大量的电站项目时,难免望而却步,因为他们无从判断以上那么多专业问题。在当前的现实中,光伏电站许多融资环节的判断还要靠‘经验主义’。”光伏产业基金的管理人对光伏专业问题很懂,但资金供需双方的角色冲突,使得金融机构不能完全依赖管理人的专业能力。因此,光伏产业基金中除管理人提供劣后级资金,金融机构提供优先级资金外,最好是要有一个相对中立的半官方的行业协会主导引入的夹层级资金,或者,聘用一家由金融机构指定的专业机构作为基金的投资顾问。 关于作者: 涛哥,某国家级高新区政协委员,二十余年大型金融机构和顶级律所从业经验,致力于探索金融服务与法律服务的融合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