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在吴小平看来,“定战略”的首要内涵,就是做到“心里有谱,有非常清晰的思维框架”。赛伍创立后,仅用5个月时间,便研制出国内首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国产胶黏剂。 2010年赛伍开始投产KPK太阳能背板,这项技术得到了世界一流光伏企业——阿特斯阳光电力的高度认可,后者也因此成为了苏州赛伍的第一家客户。赛伍此役成功打破了国内厂家长期依赖国外TPT太阳能背板的局面,赛伍也由此一举成名。随后,大批订单接踵而至。 不过,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吴小平看来,KPK的成功只说明赛伍能做出了和发达国家一样好的东西,这没啥了不起。即使是后来推出的超级KPE,也只不过是在外国人创造的KPE/TPE的结构上,首创了用TiO2来赋予E膜阻隔紫外线的功能,虽然这成为了国内外同行模仿的对象,那也仅仅是改良性创新。而赛伍从创立之日起就决心要成为全球新方案提供者和全球产品新标准的引领者,“那才是我心中真正的一流企业”。 在强烈的使命驱动下,2012年底,赛伍的KPF新型背板的横空出世。不同于以往的“增量创新”,KPF实现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颠覆性创新”,它颠覆了欧美当初制定的产品标准,其迅速成为全球一流组件厂商的主流背板。KPF也让日本的夏普东芝停掉了使用日本和欧美的老式背板,换成赛伍的产品。一家欧洲著名的材料企业还从赛伍购买了此项技术。 在出货量上,赛伍在保持了4年的国产背板第一的基础上,2014年起成为出货量世界第一的背板企业。让吴小平颇为自豪的是,截止目前,赛伍累计出货已有36GW,但从来没有收到过一个来自电站安装以后的投诉。 二次创业:瞄准更多“第一” 纵观全球材料发展的历史,吴小平愈发确认多元化是材料企业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搞企业就像上战场,肯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那我们就去克服、去解决,而且赛伍已经积累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赛伍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走的是一条内生式发展和创新的路线,“我们从来不抄袭、不偷工减料、不偷技术、不挖人”。吴小平眼中的“内生式”成长,就是不等不靠,推崇智慧型组织、轻资产、秉持自我创新能力和高效率。 这也符合政策层面倡导的走资源节约型的经营模式:不要很多土地,不要很多人,不对环境造成很大的负担,企业依然发展得很好。 吴小平预计,赛伍2016年会实现15到16亿销售额。市场占有率方面,赛伍去年在国内的占有率大概是17%,今年上半占了23%;全球今年预计占到16%—17%。 不过,赛伍的轻资产模式也给吴小平带来过困扰。时至今日,赛伍的资产只有7000万,而银行的贷款往往是根据资产来配比的。赛伍曾靠农行吴江支行4000万贷款度过了整整4年;最近两年,随着企业销售额和利润的快速增长,银行纷纷给予赛伍贷款支持。吴小平担心的是,国家确实已在倡导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但目前的金融政策并没有随之转型,“未来也许还会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 此外,如今赛伍虽然已站在一个顶点上,但是需求和技术仍然在不断演变。赛伍接下来的目标是彻底打破现有背板的概念和形式,通过与其他材料的协同创新,实现组件层压的快速化和连续化;赛伍更大的愿景,是成为全球光伏材料创新的一个平台和中心。 其实,按赛伍已经取得的行业地位和未来发展态势,吴小平如今应该可以稍微放松一下神经,歇一歇。但他显然还有更大的期许,简言之,就是要在材料应用的细分领域创造更多的“世界第一”。 记者在与吴小平的交流中,依然能强烈感受到其做事业的热情、清晰的产业判断力,以及超越虚荣的责任感。 吴小平的整体构想,是未来三年要进入到二次创业的新周期。赛伍目前已经在高分子化学和材料平台上横向展开各种各样的用途。除了在新能源从发电到用电整个价值链上提供解决方案外,其在平面显示、智能手机、通讯这等方面也已有业务布局。 赛伍还围绕着锂电池的温度管理以及电动汽车的轻量化进行一系列的材料创新研发;其绝缘材料也已进入了中车集团、北汽和比亚迪等高铁和电动汽车行业,并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二。事实上,赛伍选择新能源汽车的材料应用作为新的产业切入点之一,其逻辑和当年切入光伏异曲同工。 但赛伍也由此面临新的拷问:是选择专注还是多元?如果选择后者,可能意味着分散资源配比,专业程度、人力资源和管理都跟不上,由此也带来了如何对待需求的差异性和自我技术繁多化带来的成本课题。 但纵观全球材料发展的历史,吴小平愈发确认多元化是材料企业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搞企业就像上战场,肯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那我们就去克服、去解决,而且赛伍已经积累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企业的发展问题可以靠自己解决,但行业的问题显然非一家企业的努力可以解决。 吴小平分析,目前国内的技术创新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其一是“被剽窃,被挖人,被模仿变得司空见惯”,这让吴小平周围的一些企业家朋友也深感困惑和烦扰。时间一长,大家对于进行知识产权保护采取法律行为的意愿越来越弱。 其二有的企业尽管规模做得很大,但还是在跟随,没有原创。 此外,一些大型企业和部分地区对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持怀疑态度,条件反射似地迷信国外品牌和历史实绩的采用判断标准。“若不善于利用对本国需求的切实理解来建立本国独特的产业标准,间接地扶持本国企业,那实在是太可惜了。”吴小平说。 当然,新兴产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良币也必然会有劣币,这本属常态。事实上,对于赛伍这样立志于成为“长青企业”的公司而言,其过往的坚持、隐忍乃至为了坚持某种标准而有意放弃部分市场,抑或是“塞翁失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