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2016年9月7日,由中认南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环境适应性测试要求»等4项能源行业标准审查会于南京曙光国际大酒店如期召开。来自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中检集团南方电子产品测试(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上海质检院、晶科能源、中认南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行业各领域29位行业资深专家及代表参与了此次会议
本标准根据我国中东部、西部、高海拔地区的气候特点,深入研究光伏组件在各种地域环境的检测技术,根据不同地域的温度、湿度、辐照度和盐雾环境特性的差异,分项制定了相应标准,每种标准针对其相应领域特点,提升了试验条件,提高了判定要求。 具体而言,在制定符合本区域气候环境的光伏组件检测方案或规范时,考虑了以下内容: (1)综合考虑我国光伏电站重点安装区域,优选出气候条件差异明显的代表性区域,作为试验地点; (2)调研所选区域的气候条件,与IEC标准体系中对一般室外条件的定义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影响组件性能衰退的关键因素; (3)建立实验方案并搭建检测平台针对上述确定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估,最终确定操作性较强的检测规范。综合各试验区域的试验结果,编制较全面的各地典型气候条件下光伏组件的分级技术规范; (4)分别在我国的几个典型地区(青海、新疆、海南等地)开展光伏组件室外电性能试验方法研究,以高原地区气候条件、干热气候条件、湿热气候(包括沿海地区)为例进行室外试验验证; (5)为了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反映光伏组件长年在室外工作条件下由于温度和湿度变化引起的性能失效,课题组结合国内光伏检测实验室在光伏组件设计鉴定与定型试验方法,针对我国的干热气候条件、湿热气候条件、高原气候条件分别研究制定相应的试验项目与试验序列和试验判定要求。通过环境模拟试验反映光伏组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在预期使用寿命期间内引起的性能失效; (6)结合近几年光伏电站在湿热及沿海地区出现的功率衰减及其他性能失效现象,通过气体腐蚀(例如盐雾腐蚀)对光伏组件的试验结果分析,通过相应的电压诱导衰减(PID)试验,制定光伏组件在湿热气候下的PID试验方法和盐雾试验方法及对应的试验序列与判定依据; (7)针对近几年光伏组件在我国西部地区安装电站的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电气安全特性隐患(热斑效应问题、旁路二极管热性能失效状况),课题组组织国内光伏检测实验室对旁路二极管在干热、湿热等气候条件下的工作温度与其热特性进行了试验方法研究,为最终确定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环境适应性测试要求依据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背景介绍 光伏组件作为光伏电站的关键设备,其可靠性与耐久性直接影响着光伏电站的运行安全和收益率。一直以来,我国的光伏组件质量检测主要依据IEC 61215(针对晶体硅光伏组件)及IEC 61646(针对薄膜光伏组件)标准对组件进行设计鉴定与定型测试。 近几年随着IEC 61730系列的安全标准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内光伏组件的质量要求。但是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以我国青藏高原为例,该地区的强紫外辐射、高辐照度条件、环境温湿度和海拔情况与一般气候条件差异很大。但现有的光伏组件IEC标准,不能完全模拟和覆盖光伏组件在西藏、青海地区等较恶劣环境区域的光伏电站中使用情况。同时,国内目前尚没有机构开展针对IEC检测标准与我国典型气候条件偏离的研究工作。 在光伏组件的检测与质量评估技术领域,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在近2-3年已经着手开展了组件可靠性与耐久性试验方法的研究。为解决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与性能衰减率等关键问题,正在通过电性能试验、电气安全试验、机械应力试验的研究制定检测标准,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 与此同时,欧洲的国际能源署(IEA)光伏系统性能研究机构、德国Fraunhofer太阳能研究所(Fraunhofer ISE)等多家光伏实验室都先后在欧洲各地开展了针对光伏组件的可靠性与当地气候条件适应性的试验方法研究。以高山、平原、沿海、沙漠等典型地理条件为主要分类,研究光伏组件的电气特性、温度特性、机械应力特性等。并根据光伏组件的不同应用条件与气候特征开展了实验室之间的国际比对,逐步完善欧洲的EN光伏标准体系。 然而欧美等国的研究仅是针对本地区气候特点开展的,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气候特点,因此有必要在欧美等国研究机构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光伏组件环境适应性检测技术研究,完善我国的光伏组件标准体系。 藉此,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规范产品性能,促进产业化,让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制定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环境适应性测试要求。本标准的制定无疑将有利于不同地区光伏电站设计、试验、应用等领域工作的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