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施正荣成为重组公司的大股东,紧接着该公司又在开曼群岛注册成为一家外商独资企业。通过在开曼群岛注册公司,中国的外资企业才能登陆美国股票市场。施正荣选择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这是第一家中国民营企业在纽交所上市,募集到了3.965亿美金。 其他公司象英利、天和、阿特斯后来也复制了尚德的成功道路,在海外注册公司登陆美国资本市场。这些公司受益于尚德在本地开发的供应链的成本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引入美国的投资基金,在尚德上市后18个月后,这些公司也纷纷上市。 第二轮行业演变 除了几家领头羊企业,尚德2003年至2004年在欧洲市场获得的成功也许并没有让其他企业熟知。然而前十的太阳能电池厂的其他三家却都与尚德有些关系。中电和林洋都成立于2004年8月,晶澳成立于2005年5月。继尚德之后另一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池生产线于2005年6月在中电光伏开始投入使用。 最初加入尚德的杨怀进和 Ted 离开了尚德,后来他们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另外二位研究员赵建华和王爱华一起共同成立了中电,共同拥有中电前身南京光伏49%的股份。中电生产线建成以后,Ted Szpitalak和杨怀进又联合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另外两位博士Bruce Beilby和戴锡民于2005年5月帮晶澳建成第一条生产线,晶澳是与晶隆集团合资的公司,45%的出资来自澳大利亚,2006年4月开始对外销售电池片,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英利也开始了全面生产。杨怀进和戴锡民分别成为了晶澳的CEO和CTO。 Ted Szpitalak, Bruce Beilby和戴锡民接着又离开晶澳帮助台湾日升建立生产线,日升是产业化新南威尔士大学PERC电池技术的先锋。杨怀进后来又成了海润太阳能公司的CEO。 在中电成立后不久林洋成立,现在已改名为韩华Q-Cell。我们说中电和晶澳是直接从尚德分离出来的,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则描述说林洋是尚德第二代的分离公司。 王汗飞是尚德招聘的第一位职业经理人,后来去了林洋帮助林洋建立生产线并在2005年11月开始生产。另外一个显著的“尚德第二代的分离公司”是顺风,原受雇于尚德的瞿辉和童彩霞2006年加入顺风,负责生产质量控制,技术管理,技术研发。顺风成立于2005年底,2007年开始生产太阳能电池。 尚德于2005年底在美国上市,这对于尚德和美国的风险投资资本是双赢的。高盛投资的股份公司上市后的一周内就增值2亿美元。这不仅激励了国内其他的太阳能公司走相同的道路,也鼓舞了美国的风险投资资本不断重复此类投资。天合、林洋、英利、金科等公司纷纷效仿尚德雇佣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技术雇员任职出任CTO。 尚德的成功也让融资降低了准入门槛,使大量的美国资本投入中国的光伏产业。十大电池生产企业中有九家分别在2006年12月到2008年1月期间上市。 2008年9月在雷曼兄弟破产前,光伏企业的股价急剧下跌。2010年上市的金科和大全,融资并没有预期中那么理想。近期低迷的市场估值迫使天和与晶澳考虑从美股退市。2005-2010年间,前十大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在美国股票市场通过股票和可转债共募集到70亿美元,加上员工股票和期权共计100亿美元。基于欧洲销售带来的收益,这些投资将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能从2005年的300兆瓦增加到2010年的30GW,足足增加了100倍。 第三轮演变 2006—2007年尚德上市后,施正荣所持股票的面值超过10亿美元,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第一位太阳能亿万富翁”,这些报道也引起了许多公司和中国当地政府的注意。 得克萨斯大学的于霞在硕士论文中写道:“1994年中国财政改革,增加了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自治权。当地政府可保留地税和一些和中央的共享税。这些变化大大激励了当地政府通过支持当地工业发展增加收入,比如注资、低电价、便宜卖地建工业园区等等。” 光伏产业受益于此发展迅猛。同时,大型国有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因具备充裕的资金和野心,也投身其中进行快速扩充。 天威新能源成立于2007年中,截止到2010年共投资了15亿美元建成500兆瓦产能的硅片、电池、组件生产线,并计划于2012年扩充到1.5GW。 国电光伏于2009年9月成立,是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国电集团的子公司,其雄心勃勃,共投资12亿美元。 第三波的行业发展推动了设备的销售,并于2011年达到顶峰。 设备供应商所在地和使用设备的企业所在地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平衡,严重供过于求给全球光伏制造商带来了很多困扰。光伏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让消费者受益,也增强了光伏的社会影响力,但对生产企业来讲却不得不努力地维持企业的基本现金流。在这么多光伏企业中,只有经营良好的企业能够通过不断降低制造成本,以满足不断下降的销售价格的市场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