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倾销、补贴、山寨 所谓倾销,原本是指在国外市场的销售价格要比在原产国价格便宜,这一情况根本不符合中国光伏产品。由于海外市场的高价格,光伏产品在中国国内市场的销售量微不足道。世界贸易组织规定要基于“合理价值”定价,这一规则允许实际的售价由出口商的生产成本加上费用和正常利润的总和来替代。如果WTO不把中国归类为一个“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一做法也是妥当的,但在2016年,中国仍被归类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反倾销的裁决存在很多不公正的疑问。 在对光伏企业补贴案例中,前东德的补贴政策是最为慷慨的,补贴包含了现金补贴35%的资本成本(2002年SolarWorld年报披露),部分补偿德国和中国生产成本的差异。 在中国,补贴就来自于不同方面,各地方又不相同。怎么补贴,补贴多少,由当地政府自己根据投入与后续经济产出做出决定。通常观点认为中国政府为光伏产业投入了大量的低息政府贷款。然而根据清华大学研究人员的调查:“2007年以后,当地政府才开始通过补贴激励建立光伏产业园的形式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2009以前中央政府并没有给民营光伏企业提供直接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相较而言,美国投资者大规模地投入促使了光伏制造行业的发展。在美国股票市场发行可转债比在中国拿银行贷款更便宜、更具吸引力。因为,在中国拿贷款和发债的利息并不低。 2010年,中国的光伏企业共拿到了400亿美元的银行授信,中国政府也开始大力宣传光伏产业。然而由于整体中国市场的安装量小,并没有真正地引人注目,直至最近中国光伏市场开始快速发展。 山寨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光伏行业能够发展得风生水起,其根源还是在中国。 尚德早期建成的生产线并不是交钥匙工程,而是其创始人利用其在澳大利亚获取的技术和经验自己组装成的。而在行业发展初期,中国的光伏企业对行业的发展和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也是罕见的。 中国光伏产业的诞生和快速发展来自于一系列超前元素的汇聚,如中国市场化经济的出现、德国的电价补贴政策、全球金融危机前中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倍受追捧,以及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一群致力于改变世界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们的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