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12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并列出了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18%、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15%等十二项约束性目标。 近年来,环境保护对中国的能源政策有了越来越强的影响。2013年《大气污染行动计划》出台后,《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马上配套出台。特高压和超低排放技术也因为搭上了治霾的顺风车,短时间内都获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 那么,此次出台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透露了哪些未来能源发展的路线和信号呢?大嘴君梳理了《规划》中涉及能源发展的亮点。 亮点一 增加清洁能源供给和使用,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降至58%以下 《规划》提出优先保障水电和国家“十三五”能源发展相关规划内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发电上网,落实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达到39%。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降至58%以下。 解读: 这意味着2020年的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要从2015年的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4%下降超过六个百分点,比《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的2020年将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又低了四个百分点。看来煤炭产业的黄金时代真的是要一去不返了。 亮点二 PM2.5达标考核全国化将进一步限制煤炭消费量的增长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煤炭消费总量下降10%左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煤炭消费总量下降5%左右;珠三角区域煤炭消费总量下降10%左右。 解读: PM2.5污染改善的全国化考核意味着中、西部的省份也不得不开始采取更多的减排措施来完成考核任务。而煤炭对中国PM2.5的贡献约为60%,则中、西部省份的地方政府也将不得不通过控制煤炭消费量来完成考核。 亮点三 东部省份控煤将导致中国煤炭的进口量逐步减少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煤炭消费总量下降10%左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煤炭消费总量下降5%左右;珠三角区域煤炭消费总量下降10%左右。 解读: 中国的沿海城市是进口煤炭的主要消费端,如果中国的沿海区域因为大气污染防治而削减煤炭消费量,则意味着中国未来对煤炭进口的需求将逐渐下降。澳大利亚的煤炭生产和运输产业恐怕将受此影响。 亮点四 京津冀区域将接纳更多的外来电力 《规划》提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减少煤炭消费量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提高接受外输电的比例。 解读: 这就不难解释能源局在10月份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调控煤电规划建设的通知》中大幅削减了内蒙古、陕西、宁夏和新疆四个省份的煤电基地2020年的煤电装机目标,而山西的三大煤电基地却完全没有受到波及,看来是肩负着给首都及周边地区输电的政治任务,从而避免了受到控制煤电产能过剩政策的冲击。 评论: 总体来看,进一步“去煤”成为了《规划》里的一个隐藏的能源政策信号,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国能源政策中清洁和低碳将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