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分布式光伏发电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又称分散式发电或分布式供能,是指在用户现场或靠近用电现场配置较小的光伏发电供电系统,以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支持现存配电网的经济运行,或者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基本设备包括光伏电池组件、光伏方阵支架、直流汇流箱、直流配电柜、并网逆变器、交流配电柜等设备,另外还有供电系统监控装置和环境监测装置。其运行模式是在有太阳辐射的条件下,光伏发电系统的太阳能电池组件阵列将太阳能转换输出的电能,经过直流汇流箱集中送入直流配电柜,由并网逆变器逆变成交流电供给建筑自身负载,多余或不足的电力通过联接电网来调节。 根据《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要提高己有外送容量中光伏发电的规模和比例,单个基地外送规模达到100万千瓦以上,总规模达到1220万千瓦。 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太阳能资源条件好、可开发规模大的地区,各规划建设1个以外送清洁能源为主的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可结合大阳能热发电调节性能配置光热项目,并配套建设特高压外送通道,单个基地规划外送规模达到200万千瓦以上。 重点建设山西太同(300万千瓦)、山西阳泉(220万千瓦)、山东济宁(100万千瓦)、内蒙包头(20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综合治理工程,积极推进安徽两淮、辽宁、山西、内蒙古等采空区和备采区光伏发电综合治理工程开发建设,规划总规模1540万千瓦,2020年建成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 到2020年,太阳能年利用总规模达到1.5亿吨标煤,其中太阳能发电年节约5000万吨标煤;太阳能热利用年节约9600万吨标煤,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亿吨,减少硫化物排放690万吨。预计“十三五”时期,太阳能发电产业对我国GDP的贡献将达到10000亿元,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贡献将达到8000亿元。太阳能利用产业从业人数可达到700万人,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从业人数可达到500万人。 美国太阳能电池厂商FirstSolar在其2016年3月出版的《第一太阳能2015年可持续性报告》中公布,目前采用该公司太阳能电池的光伏发电设施的发电成本,“已达到可与化石燃料等发电成本竞争的水平”。具体来说,该公司的大规模光伏发电系统(百万光伏电站)的每kWh的发电成本为“5~12美分”(FirstSolar),与美国每kWh6~15美分的煤炭火力发电、每kWh9~12美分的核电及每kWh6~8美分的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基本相同。在日照量等条件良好的场所,成本还会更低。而据最新业内人士估计,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将在0.6元/kWh,未来两到三年内有望达到0.4元/kWh。 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的风电场分布很广,在东南沿海、辽宁沿海、山东及其岛屿年平均风速达到6-9M/S,为了促进中国风电产业发展,国家计委一直在研究和制定新的可再生能源政策,一些政策已经开始出台并进行实施,这些必将推进中国风电产业的较快发展。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强盛,内陆还有许多山系,地形复杂,加之青藏高原耸立中国西部,改变了海陆影响所引起的气压分布和大气环流,增加了中国季风的复杂性。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等中高纬度的内陆,那里空气十分严寒干燥冷空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有利高空环流引导下,就会爆发南下俗称寒潮,在此频频南下的强冷空气控制和影响下,形成寒冷干燥的西北风侵袭中国北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每年冬季总有多次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南下,主要影响中国西北、东北和华北,直到次年春夏之交才消失。夏季风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印度洋和南海的西南风,东南季风影响遍及中国东半壁,西南季风则影响西南各省和南部沿海,但风速远不及东南季风大。热带风暴是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热带海洋上形成的空气涡漩,是破坏力极大的海洋风暴,每年夏秋两季频繁侵袭中国,登陆中国南海之滨和东南沿海,热带风暴也能在上海以北登陆,但次数很少。 青藏高原地势高亢开阔,冬季东南部盛行偏南风,东北部多为东北风,其他地区一般为偏西风,夏季大约以唐古拉山为界,以南盛行东南风,以北为东至东北风。中国幅员辽阔,陆疆总长达2万多公里,还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边缘海中有岛屿5000多个,风能资源丰富。中国现有风电场场址的年平均风速均达到6米/秒以上。一般认为,可将风电场风况分为三类:年平均风速6米/秒以上时为较好;7米/秒以上为好;8米/秒以上为很好。可按风速频率曲线和机组功率曲线,估算国际标准大气状态下该机组的年发电量。中国相当于6米/秒以上的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仅仅限于较少数几个地带。就内陆而言,大约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100,主要分布在长江到南澳岛之间的东南沿海及其岛屿,这些地区是中国最大的风能资源区以及风能资源丰富区,包括山东、辽东半岛、黄海之滨,南澳岛以西的南海沿海、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内蒙古从阴山山脉以北到大兴安岭以北,新疆达板城,阿拉山口,河西走廊,松花江下游,张家口北部等地区以及分布各地的高山山口和山顶。 全球风能理事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发布的全球风电发展年报预测,未来五年内全球风电将继续增长势头,到2018年将达到60GW。增长将继续被中国引领,中国有望实现2020年200GW的目标。《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年-2020年)》提出,到2020年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亿千瓦的发展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风电每年需要投产2000万千瓦以上。 截至2015年2月底,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达到10004万千瓦,继续稳居我国第三大发电类型和世界风电装机首位。全国31个省份均有并网风电场,其中内蒙古、甘肃并网风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125万千瓦和1053万千瓦,河北、新疆、山东和辽宁超过500万千瓦。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12月10日表示,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即将出炉,该规划将体现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两大特征。 李仰哲是在2016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做出上述表态的。他表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3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现正在履行程序,预计很快就将面世。同时,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制的14个能源领域的专项规划进展顺利。电力、水电、风电、煤层气、生物质等六个专项规划已发布实施,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等三个专项规划即将发布。太阳能等五个专项规划正在抓紧推进,有望年内发布实施。 他强调,能源发布“十三五”规划“是一部体现创新发展的规划,也是一部体现转型发展的规划”。其中,从转型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从规划主要目标和指标看,“十三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或者更高,煤炭消费比重要降低在58%以下,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增量合计约为4.8亿吨标准煤,是煤炭增量的三倍多——清洁、低碳能源将是“十三五”期间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 预计未来四十年,中国未来的能源结构将是以下的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