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2月24日,江苏中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拟约100亿元收购深圳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股份。2月7日,中利集团晚间公告:为拓展公司在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发展,公司拟向比克动力增资3亿元,占比克动力2.93%股权。比克电池,成立于2001年,总部设在广东深圳龙岗区。比克动力2016年实现营收23.91亿元,净利润4.51亿元;2017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6.41亿元,净利润2.77亿元。比克动力是积极的三元电池产能扩张者。比克提出与市场相适应的扩产计划,2016年度已落实产能6.5GWh,2017年将实现8GWh产能,2020年完成15GWh产能的部署。 上市以后就是好啊,乘着2017年的光伏大年来收购电池,然后推进分布式的光伏储能一体化的方案,在光伏退坡之后,给锂电产能找个出口,做组合的进击。 前几日读到《德国光伏装机量暴跌的反思》,里面的数据组合一下,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把这几个事情可以结合一下来对比一下思考。因为这方面都是有一些相关性: (1)都是新能源的大的产业政策 (2)太阳能方面和电池都在快速下降成本,单位成本下降开始往市场化去靠 (3)补贴都是不可持续,都面临一些震荡 (4)有关电的事情可以仔细考虑是否合在一起想办法 (1)德国的光伏安装量暴跌,其他地区横盘 这是何继江先生在原文里面的一些很有启示的一些数据 德国2010-2012年这三年光伏装机量为最高峰,平均7.5吉瓦。由于补贴规模远超规划,财政负担沉重,德国不得不从2013年开始严格控制光伏建设规模,2015-2017年三年间,年度光伏装机规模平均约1.5吉瓦,仅为高峰期的五分之一。 德国光伏企业面临国内市场大幅萎缩的窘境。短短几年间,德国的主要光伏企业如Solon、太阳能千年、Sovello、Conergy、Odersun等公司陆续破产,2017年,德国最大光伏企业Solarworld公司也宣告破产。德国为了控制光伏补贴规模,采用了光伏电价招标制。2017年10月份,德国光伏的招标电价已经低于5美分。 2017年,德国电力消费中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达到36.1%,再创新高。 如下图所示,德国下来了,美国2017年的数据也完全跟不上中国的节奏了 美国是 2016 年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场,全年新增光伏装机量达 到 14.8GW(四个季度是上扬的),2017年三个季度大概是在7GW左右 中国光伏装机量增长量 中国光伏装机量增长量与全球比较 如果说2016年还跟得上,2017年,国家能源局周一发布了2017年官方太阳能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共安装了52.83千兆瓦(GW)的太阳能新产能,创下历史新高。历史性增长下 中国的光伏在2017年底装机总量已经达到1.3亿千瓦,超过十三五规划的1亿千瓦的目标,财政补贴规模也已经大大超支。如何筹集足够的光伏补贴,增加电价中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目前是每千瓦时1.9分,会大幅增长吗?这样的政策预期并不明显。最可能的是严控光伏指标!2018年,光伏装机量会是多少?2019年呢?2020年呢? 如前面何继江先生所谈的,严控指标,这个事情也是补贴,不过有以下的一些亮点 分布式光伏项目异军突起。由于规模不限,市场化程度较高,发展迅速。 光伏扶贫项目得到各级政府重视,推进较为迅速。 户用光伏项目发展迅速。中民新能一年多的时间,户用光伏并网量已超过1.2万户。 光伏组件效率提升较快,即使价格下降不大,但其对于单瓦造价成本的降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电价下调的影响。 (2)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 由于价格竞争太激烈,使得这波电池经营企业已经意识到了风险,意识到了前端时间的高利润,随着龙头的攀升何产能挤压,带来的问题很大了。未来电池的果子很大,但又是行业内外必争之地,所以2018年的成本压力、资金压力还有各种预期很难说谁能留下来。群雄逐鹿,谁能问鼎中原?还有未来放开,日韩电池企业自己进来。如晓宇所说的: 因为中国补贴及政策的导向,整个产业链重心正快速向国内转移,万向收购了美国的A123,天齐锂业全球到处买矿,整个电池产业链从上游的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的合成,到中游电池,电机产能的释放,中国都逐渐成为世界的“心脏”,其实这也正是补贴带来的益处,虽然很多产能都装在所谓“非真实需求”的大巴车,物流车上,但正因为此国内企业短期内就将产能释放了出来,远远快于BASF,优美科这类传统谨慎的化工巨头,这其实正是“弯道超车”所带来的最大的红利,短期内就帮企业把产能,良率提上去,价格降下来,卡住位置,因此在这条产业链上的企业仍然是最值得关注的板块,很有可能从中走出的都将是世界级的供应商。 我个人感觉,由于电动汽车(乘用车)本身这个点,已经处于白热化,有时候需要差异化的做一些。就像Tesla做的卡车,还有分布式储能系统。我觉得在未来有根主线,就是让大城市的空气好起来,雾霾天少一些,这个事情带来的2017年发电比例结构、煤改气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变革的决心和力度。把眼光从车辆移开一些,从整个大的方向来组合,也是个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