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国内“双反”对公司多晶硅成本的影响情况 上游多晶硅料的走势不是很清晰,因为中国针对美国和韩国反倾销税政策,美国达到57%,但公司跟美国的硅料供应商没有长单,美国Hemlock去年的长单已经结束了。韩国OCI的长单有些影响,但是它的反倾销税是2.4%,所以影响也不大。 公司的采购多晶硅料来源是比较平均的,如GCL(保利协鑫)、瓦克、OCI、洛阳中硅等。硅片采购绝大部分是GCL的。如果国内GCL对多晶硅料加价的话,就不好说。 非硅制造成本的下降情况 非硅制造成本,去年降了30%,其中70%的下降来自物料价格,如钢线,砂浆,EVA等,银浆价格不好谈,都是随行情价,但可以使用上更节省。今年非硅成本也在降,但降的没有这么多。 去年第四季度非硅成本0.51美元/瓦,今年第一季又降了10%左右,0.46美元/瓦。今年年底看能否接达到0.4美元/瓦,如果三个季度每季度降2分还是有可能的。硅料如果按19美元/公斤的话,按消耗5.4克/瓦计算,硅料成本大约0.11美元/瓦,组件总成本现在大约0.57美元/瓦,到年底预计就是0.51美元/瓦。 公司的组件产品销售分布情况 前些年欧洲占了90%。2012年产品销售分布式美国25%,德国33%,中国13%,其他还有日本、英国等。 今年全年预计德国20%,中国20%,美国17%。 日本一季度的出货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出货量,占总体的10%,公司的产品在日本市场质量获得认可,但销售渠道需要一定的时间,日本喜欢用自己的国内品牌如Sharp等,日本的产品价格高些,在0.7美元/瓦以上,因为日本市场主要是高效多晶产品,这与其屋顶分布式应用较多相关。 印度市场起来了,但是其销售货款不好回收,市场也不是很健康。 欧洲市场以及谈判的情况 欧洲情况要看谈判进展以及第四季度出货量。因为近期组件价格反弹,公司在欧洲区有部分存货是不受双反影响的,所以三季度业绩会较好。 假如谈判破裂,欧洲市场就没了,今年整体行情刚比去年好点,市场可能又面临是价格战,价格又要下降。全球的光伏需求去年是31GW,今年如果是35-40GW,中国只有8-10GW,占20%,但中国的规划里面分布式占一半,做屋顶做需要时间的,需求怕是没那么快上来。 目前还是等欧洲的8月6日“双反”终裁,如果谈不成,整个欧洲市场就没了。国家领导人也都去谈了,感觉谈成的概率还是比较大。如果谈不下来,国内就要出相关刺激政策。 可否进行产能转移规避双反 产能转移也比较麻烦,转移到东南亚也不太可行,产能转移需要资本开支,现在行业里公司都没资本开支了。如果去越南,因为那些地方产业链配套不齐全,什么都要搬过去,人工成本虽低,但总占比不大,只有几分钱,总体算成本未必合适。成本占比最大的还是原材料费用。 公司销售美国市场有百分之十几到20%,给台湾工厂代做,避免美国的双反。但公司自有品牌高效多晶产品无法给台湾转代工。美国的双反,实质上便宜了台湾的电池片厂商,自己的终端受害,因为美国本土的制造成本肯定比台湾的还是要高。 中国的光伏电站建设 公司的组件产能中,自己做电站也用一些。中国和美国的的电站市场环境不同,做电站需要资金周转快才可行,但是中国缺乏相应的融资渠道和投资电站的基金,即使做了电站也可能卖不掉,资金无法周转,风险就很大。 今年预计100MW电站要出售,净利润10%,美国电站销售可能会高些。 公司的财务风险 公司的负债率70%,行业里算好的了。可转债(CB)去年直接还掉了,今年到期的6亿美金债务通过银行贷款循环滚动。公司现在市值5.6亿美元,但账上有8亿美元现金,还是具有安全边际。 如何看待行业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如果真正的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应该像石油公司,从开采到加油站加油全部做完。公司是做的光伏链的一段,没钱去收购或者做多晶硅生产,多晶硅已经形成了几大巨头。终端装机市场是比较分散的,一个一个项目要有当地的关系才好做,所以也不容易异地复制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