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中国光伏行业最近十年迅猛发展,各种技术方案和路线层出不穷。但要说是最令人眼花缭乱的,无疑是产品尺寸的变化。硅片尺寸从最早的156开始,一路“长大”,先后经历了156.75、158.75、166、182、210等尺寸。各种尺寸层出不穷的同时,无论是上游配套厂商,还是下游系统集成商都面临巨大的困扰。 中国光伏行业也曾为产品尺寸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做出了很多努力。2021年9月,隆基、晶澳、晶科共同研讨,宣布统一182系列组件产品尺寸。2022年12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团体标准《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外形尺寸及安装孔技术规范》。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是在硅片环节,还是在组件环节,市场上依然存在着多种尺寸。 当前组件的尺寸是一个很好的边界,最优化了组件尺寸、可靠性和行业标准与兼容性,任何新的变化对客户、对市场、对行业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产品尺寸五花八门、新尺寸层出不穷的混乱局面,无疑加剧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成本增加,光伏产品制造企业难以集中精力聚焦在真正的技术创新和性能提升上。很显然,光伏产品尺寸的统一化才能有效助力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让光伏企业回到技术创新的主赛道上来。 而这其中,光伏龙头企业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放下成见,科学研讨,共同推动光伏产品尺寸有效统一,实现光伏行业可持续发展。 产品尺寸“乱象” 随着光伏平价时代的到来,以组件尺寸增大构建的高功率组件产品在降低电站系统度电成本方面的潜力已经被行业挖掘到了极致。 如今,中国光伏市场存在着182毫米、183.75毫米、186毫米、192毫米、210毫米等多种尺寸的电池片,由此派生的组件产品尺寸更是琳琅满目。 而在组件尺寸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受集装箱限制等原因,182组件成为绝对主流。2023年初,210产品推出矩形硅片方案,在组件产品宽度上向182组件产品靠拢,以此实现组件宽度的一致性。所以,目前头部品牌的组件版型宽度已经基本统一至1134毫米。但是,组件长度却出现了从2278毫米、2333毫米、2335毫米、2384毫米到2465毫米等多个尺寸。 由此可见,硅片及组件尺寸相比以往均有所变大。据了解,尺寸变大的初衷多数是通过增大组件面积来提高单块组件的输出功率,从而降低系统BOS综合成本,在系统侧获得更高的收益,在制造侧降低电池和组件的制造成本。 然而,市场上也出现了对该逻辑的认知误区,认为使用更大尺寸硅片和组件在各方面的性能会更为优异。实际上,组件尺寸增大不可避免会面临成本与可靠性风险的平衡问题。安全是有边界的,可靠更需要衡量。 同版型下硅片尺寸的增加意味着组件尺寸的增加,而组件尺寸的扩大必然会受到大电流发热损耗、长期安全可靠风险、安装标准化快捷化影响、场景或系统适配性影响等多重因素的挑战和制约。因此,组件尺寸并非越大越好。组件如果片面追求大尺寸,必定会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和系统失效风险。 尺寸统一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组件产品尺寸的不统一,对于上游供应链和下游系统侧都是个极大的考验,也给终端业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这一方面紊乱了行业生态体系,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模糊了行业发展焦点,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曾表示,组件尺寸的不统一将造成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成本上升,还会增加终端电站设计成本、供货风险。 众所周知,光伏产业链可以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和光伏系统等环节,是一条从上到下的垂直产业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组件尺寸不统一的情况下,不同规格的组件要选用不同规格的硅片、电池片,而边框、玻璃等辅材,以及诸多系统端设备也需要按照不同尺寸组件产品进行适配。 不仅如此,当前单纯依靠持续增大组件尺寸实现更高输出功率带来系统侧的边际收益随着组件尺寸的增大而急剧下降,因此仅依靠增大尺寸来实现功率提升对系统成本的下降和度电成本的降低已经收效甚微,反而会带来系统成本增加、电站资产长期可靠性风险、产业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背离商业本质,产生负面价值。 总而言之,光伏产品尺寸不统一的现状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因此,统一光伏产品的尺寸,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还能够推动全球绿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龙头企业应承担更多责任 面对目前市场上光伏产品尺寸不统一的情况,亟需对其尺寸进行统一。 在统一光伏产品尺寸方面,仅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推动,势单力薄,需要各方共同参与推动。 目前,光伏行业已经形成了隆基绿能领跑,通威股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紧追的“一超多强”格局。因此,在推动光伏产品尺寸统一方面,这些龙头企业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以客户价值为中心,协同推进光伏产品尺寸统一,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和长期投资回报。 由于组件尺寸本身并不是光伏的核心技术,所以光伏企业后续的创新应回归电池效率与发电量提升上来,始终坚持第一性原理,推动全球光伏行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