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摘要:当光伏组件或者光伏阵列中部分光伏电池受到间歇性遮挡时,输出伏安特性曲线呈现阶梯状,对应的功率电压曲线包含多个局域峰值,导致光伏阵列发电效率下降,系统发电量降低。为了正确评估该类问题,通过工程案例重点研究和分析了不同遮挡情况下光伏电池输出特性,建立MATLAB池板单元级、方阵级遮挡的计算仿真模型,统计出由于组件间歇性遮挡带来的系统发电量的损失,文中的仿真统计结果与实际系统发电量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文中最后提出了利用分布式MPPT方法挽回遮挡对系统发电量的影响,通过系统监控得知,分布式MPPT最高可挽回15.52%的发电量,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光伏电池生产规模的扩大,电池成本的不断降低,光伏发电技术已走出实验室阶段,进入了商业化运行。由于光伏组件具有固定的输出特性曲线,在进行光伏发电时,需要进行最大功率跟踪,保证最大限度利用光伏组件产生的电能。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由于建设场地问题,光伏阵列中某些单体光伏电池被遮挡,此时组件输出伏安特性曲线呈阶梯状,相应的功率电压曲线包含多个局域最大峰值,导致单峰最大跟踪算法失效,整个光伏系统发电量降低。 为了分析遮挡对光伏系统发电量的影响,需要建立单体电池在遮挡情况下的物理模型,通过模型的串并联得到光伏阵列在遮挡情况下的物理模型,分析出光伏阵列在不同遮挡情况下输出伏安特性曲线,进而统计出由于组件间歇性遮挡带来的系统发电量的损失,对光伏电站经济性运行具有很高的工程指导意义。 1光伏组件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 太阳能光伏电池是利用光伏伏打效应,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光伏电池的等效物理模型如图1。 图中Iph是光生电流,相当于电流源,在负载电压上升至最大功率点之前,其电流几乎不变,因此可视为恒流源。当调节光伏电池两端负载时,由于负载端电压的反作用,在内部P-N结上产生与光生载流子方向相反的电流Id。Rs表示电池内部的串联等效电阻。旁路电阻Rsh为电池对地的并联电阻,反映了池板的绝缘性。 根据太阳能电池内部物理结构和电气特性,得出太阳能电池数学模型公式表达如下: 式中:Ip h为光生电流;Isc(T1)为标准光照条件G=1000W/m2、温度为T1条件下的短路电流;Isc(T2) 为标准光照条件G=1000W/m2、温度为T2条件下的短路电流;G为光照强度;Gnom为标准光照强度,值为1000W/m2 ;K0为短路电流温度数A/℃;Id为流过二极管的电流;Ios为光伏电池饱和电流;V为负载端电压;I为负载端电流;A为P-N结理想因子,取值在1~2之间;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开氏温度。 2 遮挡条件下的光伏组件模型 光伏组件是由多个单体晶元串联而成,如果光伏组件中各单体晶元接收的太阳辐射相同时,其输出伏安曲线呈单峰状。然而,当光伏组件被阴影或者云层遮挡时,各单体晶元接收的光照强度发生差异,相应的伏安曲线发生变化。各单体晶元伏安特性曲线经叠加后,光伏组件的伏安特性呈现阶梯状。因此,要分析有遮挡情况下光伏组件伏安特性,需从单体晶元物理模型着手。 在电池被遮蔽的情况下,考虑光伏电池完全电压段(正向和反向)的输出特性及旁路二极管的导通特性,可以描绘出光伏电池在整个电压范围内的伏安特性曲线,曲线依据“电流相同电压叠加”的串联电路原则,得到光伏单体电池串联子串的伏安输出特性。 一般情况下,商用光伏组件中单个光伏电池消耗的功率上限为25W,超过此限制极有可能产生热斑现象。按照上述理论分析,对光照均匀条件下的光伏电池组件模型做了相应的修正,Simulink模型在电压电流的出口处并联旁路二极管,如图2所示。 其中: ①模型中可控电流源的控制信号Ip h由(1)式确定,G为光照强度、T为池板温度,两者作为模型输入控制量; ②模型中二极管的控制信号为Id,可由( 4)式确定,可见需要两个输入变量:U(由两端电压确定)和光生电流Ip h,其可以通过实际测量确定。③串联电阻RS的确定。 可确定在最大功率点(mpp )处,如图3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