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近日,云南省太阳能产业联盟和云南省电子工业行业协会联合下发了《云南省2013年度光热和光伏行业资质证评定结果的通告》,评出我省光热和光伏行业特级资质。这一举措将有望极大缓解我省太阳能产业的产能过剩、滥价竞争、产品同质化等突出问题。 云南太阳能产业科技含量低 据了解,我国太阳能产业在近年来一直饱受产能过剩的困扰,特别是在2013年,受到欧盟“双反”等因素的冲击,产能过剩问题被更多地暴露。就云南省来看,真空管市场的年需求量不超过1000万支,而生产能力却已远大于此,同时还有省外的同类产品进入云南市场,过剩情况严重。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云南(以昆明为主)现有中小微型太阳能热利用类企业约150余家,光伏应用类企业约60余家,从业员工近万人。虽然有不少企业在创新能力和规模上较之此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来看,我省太阳能产业中还是存在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差、安装和售后服务不规范等问题。 行业乱象阻碍新能源产业发展 云南省太阳能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专家委员会主任涂济民表示,由于行业门槛和技术含量比较低,出现了整个太阳能光热产业的杂乱无章、无序甚至是恶性竞争。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产品结构单一,大家都在低水平上重复徘徊,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在产品市场运作方面,消费者无法核实、度量、区分、确认,在信息不对称、资质不透明的情况下被欺骗;而且少数不良企业偷工减料、虚假误导、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择手段谋取私利。 涂济民还说,上述现象在包括云南在内的全国太阳能业界普遍,长期存在,严重败坏了清洁能源产业的形象与信誉,制约太阳能新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已经到了不整治,不足以维护太阳能产业的整体利益,否则将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和新技术产品的健康发展,与技术进步造成难以挽回的信誉损失和不良影响。 跨行业监管难以奏效 据了解,我省太阳能产业客观上存在的无市场准入的强制性标准和市场监管缺失的问题,早前就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关注。某些部门曾经对我省太阳能光热企业开展过“资质认证”工作,由于在程序审查、实质审批到日常跟踪、监控管理,等方面也由于行业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关系不顺,信息不畅,以及自身存在一系列“先天性”、基础性、结构性的问题,从而使这种“认证”工作进一步复杂化,而流于形式,从实践结果来看,这种跨行业的监管难以奏效的。 太阳能产业联盟对乱象“动手术” 在太阳能行业出现严重“市场失灵”的前提下,强化行业管理、设置技术门槛、促进专业化分工已经十分必要和迫切。 云南省太阳能产业联盟于2011年8月正式成立后,作为云南太阳能行业自我约束管理的公益性组织,根据“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产业联盟”宗旨,在相关职能部门支持下,对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云南太阳能行业,不得不采取一些根本性的措施,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推进云南太阳能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大规模产业化的实现,最终将其做强做大。 云南省出台太阳能资质评审标准 在规范市场方面,云南省太阳能产业联盟于近日出台了《云南省太阳能(光热光伏)资质评定管理办法》,根据对每一个企业的实地调查,再按照自愿申报,专家评审、网站公告的程序,于去年底完成了我省一批太阳能光伏、光热企业的“资质评审”工作。“对企业进行资质评定,旨在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规范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产业联盟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联盟将通过进一步的工作,加大对我省太阳能产业进行引导。” 上述负责人还介绍说,对于太阳能这一新兴能源产业,如果不加强行业自律和必要的准入门槛,按照传统粗放的方式发展,将形成大批需要淘汰的过剩产能,从而导致市场混乱、产品质量无法保障,最终将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据了解,《太阳能热水系统售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已率先通过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即将于年内发布,太阳能产品售后服务乱象有望得到根本扭转。 专业化分工定位才是出路 涂济民表示,希望通过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培训,资质申报,摸清每一个联盟成员单位所具备的产业优势,企业特长和人才素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各企业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各尽所能,走专业化分工定位之路;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促进企业之间的团结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为下一步开展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中心的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