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继“熊猫”之后,“藏羚羊”类单晶硅制备的核心关键技术获重大突破,申请了5项国家专利﹔ 全球首个研发出5千瓦时储能飞轮,并在光伏电站成功应用﹔ 多功能数字电流表,抗干扰性强,精度高达0.1%,可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用户精准计量…… “我们把实验室建在车间里,研发就在生产线上进行。”英利集团首席技术官宋登元博士告诉记者:“从技术高管到团队的年轻人,全都在生产现场办公搞科研。这样,产品研发中就省去了'小试、中试、试产'等环节,技术成果可以最快地转换成生产能力。” 据统计,截至目前英利累计申请专利1459项,主持和参与编写国家及行业标准20项,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国际科技合作等8项。 自2009年至今,英利在高端研发上的投入已超过10亿元。“当初我们在研发上砸钱,许多同行认为是'找死'”。苗连生笑了,“实践证明,只有不间断的技术创新,才能带来不间断的成本下降。如今我们的多晶组件成本已下降至3元/瓦左右,与2012年相比降幅超过30 %,全球性价比最高。” 激励全员动脑动手 基层创新一年催生小发明、小革新600多项,年创效益20多亿元 在英利一公司铸锭车间,有一块彩色的“QC(质量管理)成果个人命名英雄榜”展示板,五花八门的小发明、小革新引人注目:“90后”员工发明的塑料推板,可轻柔稳妥地完成本该由高精密机械手完成的抓起、转向、推动等动作,减少了电池片损伤﹔“一变三接线盒”创新项??目,每年可节约成本2000万元…… 英利流传着一句口号:人人都是发明家。这不是忽悠人的噱头,而是活生生的事实。“技术创新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只要动脑子,一线员工照样可以出新出彩。”苗连生说,“光伏产业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有潜力可挖,成本降低的奥秘就在于此。”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铸锭、切片到电池封装,从搬运、装车到安装维护,所有工序环节都有一线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的亮点。 “砂浆在线回收设备离心机为核心部件,但离心机上的轴承使用寿命??较短,严重影响了生产。通过增加阻封圈,可有效延长轴承使用寿命??,每年可节约资金36万元。”保定英利三公司硅片车间郭月明,凭借丰富的一线经验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巧装阻封圈。 “导轮套调片工装可满足破锭机导轮调片工作,节省厂家安装与开槽的费用(3600元/套),就海南英利目前的11台破锭机而言,每年可节省21.6万元。” 来自海南英利分公司的陈晓东告诉记者,上述革新是他7项成果中创造价值最少的一个。 类似这样的发明故事,天天在英利上演。为鼓励全员创新,英利集团从2012年开始举办全员创新大赛,每年拿出400万元重奖发明人。2013年,贯穿全产业链的基层创新成果达612项,为企业年创效益20多亿元。 “别小瞧了一线员工的智慧。”宋登元告诉记者,“前沿、高端创新加上这些小发明、小革新,使英利的创新成果在转化过程中产生了可观的递增效应。凭借上下结合、顶天立地的创新体系,英利才能冲破寒流,光伏组件连续两年全球出货量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