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在我觉得这个铅碲体系的玻璃很可能成为正银玻璃的终极体系时,没想到今年2月6日杜邦公布的一篇专利却提出了铅钒体系玻璃,里面也含有碲,但其已退居到小于10%的次要地位。杜邦此时为什么在碲科技已经创出了高方阻电池为此玻璃最合适时却推出了铅钒体系玻璃。回头想到了80年代最早的一篇关于半导体银浆的乔森马赛公司的专利,其正是低温烧结的芯片封装导电银浆,里面所描述的玻璃体系正是铅钒体系。而我们再结合棒子对正银原理解释中认为这个局部O分压的重要性,由于这个O使得银成为了溶解的银离子,才体现了它的化学反应活性,从而才最后结晶成纳米胶体粒子,也就是说对于这个银纳米胶体粒子的形成是先由于O的存在而使得银变成银离子而大量溶解在玻璃里面的,而不是玻璃直接溶解这个银的。从以前的帖子我们也知道了这个铅碲体系的玻璃的确溶解银的能力比单纯的铅玻璃强,但也的确需要这个O环境的,实际生产中也的确是的。 这时候我们又得从这个最终银离子纳米胶体隧道导电结构来推导,从这个结构来看我们需要的是一层很薄的含有银纳米胶体粒子的玻璃隧道导电层,对于这个玻璃层厚度是由08年那篇专利所描述玻璃流动特性决定的,这时我们需要的是这个玻璃层内的银纳米胶体粒子多,但又不能过分长大结晶而对PN结造成损伤。这时候我们结合棒子这个O环境来对比下铅碲和铅钒体系的不同,铅碲体系中碲本身就属于O族体系,简单原理来想也要比这个单纯高铅体系玻璃溶银能力强的,但毕竟碲本身并非氧,而我们这时来看看这个钒由于是变价元素,其往往在变价过程会产生活性的O离子,而就这点似乎就要比那个碲更能溶解银了。于是这个铅钒体系玻璃就似乎比那个铅碲体系的玻璃更进一步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原理推演,希望得到大家的试验验证。 关于正银的一些新总结(三) 对于一个单一产品如此多的专利不断密集的申请,尤其是这个产品接近性能极限时,想起了情报大师伦纳德富尔德关于专利申请一个判断标准,那就是一个公司越是密集申请某个产品专利时往往意味着它内部已放弃这个产品而转型其它的了,而专利只是对竞争对手的一个误导。 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因为毕竟正面的各类金属化技术都在活跃发展,电镀镍铜锡、喷墨银纳米墨水、烧结铜浆、埋栅的银纳米线等,而且电池本身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这时得提一提这个真正在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的两个地方,一个是起源地新南威尔士大学,一个是以德国弗劳恩霍夫及荷兰ECN研究所为首的一帮欧洲研究所。这个两个地方研发我们在大量应用的所有太阳能技术,特别是新南威尔士几乎研究了我们现在所有应用及将来可能应用的电池类型及结构,而欧洲的研究所则在系统应用设备研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新南威尔士一直以来研究的一个对太阳能领域所有电池都受益的氢钝化晶体硅技术,由于它是从硅本体来解决结构缺陷而提高效率的,所以是一种根本性效率提升技术,而不是背钝化MWT/IBC/HIT、SUNPOWER的N型化各类高成本高效率电池技术可比的,它是一种低成本从根本上提升电池效率的技术,而且对结构缺陷更多的多晶硅更有效,如果按其发表的成果能提高2-3%的效率点,那多晶可以超过20的话,那太阳能电池火热的夏天就铺天盖地了。 欧洲的研究所很严谨,弗劳恩霍夫及荷兰ECN等牵头联系杜邦贺利氏等公司已举行了四届半导体金属化会议,发表了很多关于半导体金属化的论文,对各类原理模型的探讨超出了国内所有可见报道资料,里面详尽清晰的电镜照片为做正银的大家可提供非常好的参考标准。其也对各类新的电极金属化技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这些也都超出了国内所有可见报道资料的研究。 不管是新南威尔士还是欧洲他们都明白电池远未到那个终极目标--平价上网,所以他们一直努力地研发革命性的技术以期实现这个目标,不知这些技术最终发现之时的时代将属于谁。 当我们囿于正银的利润时,很明显那些大佬们在想那个终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