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模式欠挖掘 除了部分政策,当下该受板子的还应包括企业。从3月份开始,一些光伏企业在多个场合呼吁调整光伏补贴。不止于此,部分光伏行业协会的资深人士也指出,中国今年要完成8吉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目标较难,原因是“财政部的补贴政策并不是真正鼓励分布式发电”。 事实上,从分布式项目模型理性分析来看,若假定分布式光伏电站单位投资为8.5元/瓦、年发电利用小时数1100小时、组件年衰减率0.08%等前提,单个分布式项目投资回收期约6~9年,内部收益率高于10%。也就是说,即使在只考虑国家度电补贴0.42元的情况下,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收益率仍具有一定吸引力,补贴电价并非行业没有快速发展的主要症结所在。 如果说此前因为缺乏政策支持导致盈利前景不佳,企业的呼吁尚可理解。而当下不同,补贴电价能够保障项目的基本收益率,经过2年的行业洗牌,存活下来的光伏企业具备相对更好的资本实力和生存能力,一味提高分布式补贴电价并不能有效解决行业的发展问题。 更要命的是,对政策补贴的过于追捧和依赖,让企业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对于任何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政策可以出台,示范可以扶持,但模式还需靠企业自己去挖掘。 但是,盘点涉足光伏分布式的上市企业,会发现采用的商业模式分为两种。一种为EPC,即项目建设完毕后直接出售给用户,这种模式存在较大难度,因为分布式收益率存在一定的风险,用户很难接受直接收购电站。另一种为BOT,即项目建成后与用户共同运营光伏电站,将分布式电站收益进行分成,但这种模式下,项目建设方存在收益不确定、回款不及时等风险。 当然,企业不愿涉足盈利模式有自身的客观原因。棘手的原因是,建设需要涉及当地政府、企业、电网等多方利益,但分布式项目体量小、项目分散、可复制性差等,民企要通过自身能力,形成可复制盈利模式的难度较大。 但试想,如果没有好的模式出现,即便补贴继续提高,行业仍会持续“烧钱”的状态。更何况在4月17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已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补贴继续增加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唯一的出路是另辟蹊径、挖掘商业模式。 路径需慎择 同样,对分布式光伏路径的选择也不宜跟风。众所周知,跟风是中国商业经济的一大特色。当一个新的领域受到支持时,投资往往会一哄而上,从而导致产业的某一两个方向竞争过于激烈。 当前,即便分布式光伏的市场规模足够大,并且尚处于早期阶段,但跟风的影子已经出现。自3月后,个人光伏的投资和消息层出不穷,但投资工商业领域的信息却很少在公开媒体中出现。 且不说跟风自身引发的后果,因为在一些专业机构分析者看来,眼下投资个人也并非最好的尝试。 对于分布式光伏发展路径研究较多的华创证券就此指出,未来,首先是要通过政策的修改和落实,让分布式光伏市场逐步拥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能够在工商业领域进行大规模推广,而非立即推广个人使用。随后,当分布式光伏度电成本降低至居民用电价格,实现平价上网,才能进入第二阶段,即家庭分布式光伏市场爆发;而第三阶段是,在成本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分布式光伏系统与储能系统结合,才能成为家庭日常投资和消费的必需品。(苏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