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 光伏测试网
用户名: 密 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找回密码
QQ登录
2023年度N型电池技术发展与设备创新论坛     第四届全球钙钛矿与叠层电池(苏州)产业化论坛暨钙钛矿光伏学术+产业+资本融合创新年会
光伏测试网 测试技术 光伏材料 查看正文

晶体硅太阳电池片弯曲度研究进展

2014-7-3 11:03| 发布者: echo| 查看: 9079| 评论: 0|原作者: 杨江海,蒋忠伟|来自: 中国光伏测试网

摘要: 摘要:在介绍铝硅相图、铝背场形成过程以及铝背场结构的基础上,阐述了丝网印刷晶体硅太阳电池弯曲度产生的原因,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解决晶体硅太阳电池弯曲度的几种方法,最后提出改变浆料成分是解决弯曲度的最佳方法 ...
       3.3 冷冻法

图8 温度对铝背场的应力应变影响
       Frank Huster认为,从铝硅共晶点温度冷却到室温,铝层和硅层收缩的差异约为1.1%。这1.1%的差异只能通过三种方式来弥补:硅片的压缩、硅片的弯曲和铝层的被拉伸。由于硅的弹性模量很大(100-200Gpa),硅片的压缩可以忽略。硅片的弯曲造成的长度变化也可以忽略。因此,只能通过铝层的被拉伸来弥补这1.1%的差。Huster发现,当电池片从共晶温度冷却至室温时,在共晶温度到300℃铝层发生的是弹性变形,当温度从300℃冷却至150℃时,开始发生部分塑性变形,当冷却至室温时,由于弹性变形导致0.4%的变化,塑性变形0.7%,如果能使铝背场继续发生0.4%的塑性变形,那么电池片就不受应力的影响,也不会产生弯曲度。于是,Huster将弯曲的电池片冷却到零下50℃,让其继续发生0.4%的变形,然后再回到室温,这样,由于冷却过程中,铝层继续被拉伸,发生塑性变形,当回到室温时,铝层的塑性形变已经达到1.1%,电池片恢复平整,图6为其应力应变曲线。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很容易工业化,且不会对电池片电性能产生其他影响,缺点是增加电池片生产成本。
       3.4 浆料成分      
       Mario Bahr[7]等比较了五种不同的铝浆,研究了它们对电池电学性能和弯曲上的影响,发现有一种铝浆,在硅片厚度只有100微米时,电池片弯曲度仅为2mm,而且电池效率没有因为硅片厚度的减薄而降低,这充分证明了铝浆对电池片弯曲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说明铝背场可以满足薄片电池背表面钝化的要求。S.Kim等[8]认为含铅铝浆中的铅对电池片弯曲影响很大,并开发了一种不含铅的铝浆,这种铝浆中加入了特殊的添加剂,用这种铝浆生产的电池片的弯曲度小。他的实验证明,铝浆成份和其中的添加剂对电池片弯曲有影响。S.Kim的另外一个实验证明了铝浆中金属粉末、铝浆中的玻璃体和添加剂等对电池片弯曲亦有影响。A.Schneider的实验证明,铝浆成份对电池片弯曲的影响比铝层厚度对电池片弯曲的影响要大。可惜,这些研究都只是公开了结果,关于其微观机制和原理未作介绍。 
       3.5 电池设计

图9 C.Kohn设计的背电场结构
       上述的简化模型中,没有考虑前接触(前电极和栅极)对电池片弯曲的影响。实际上,由于Ag的热膨胀系数也要比硅大,前接触的存在会降低电池片弯曲度。A.Schneide研究了前接触Ag的覆盖率和电池弯曲度之间的关系,从实验结果中发现,电池片的弯曲随着Ag覆盖率的增加而线性减小。但是,银覆盖率的增加伴随着光入射面积的减小,从而导致电池短路电流的减小。同时,由于银是贵重金属,增加银覆盖率必将增加电池成本。C.Kohn等[9]根据模型计算,设计了一种优化的背接触结构,如图9所示。在此结构中,由于铝层是不连续的,从而使得铝层对硅片施加的应力减小,电池片弯曲度减小。A.Kranzl等[10]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但由于此结构中,铝层不连续,导致铝背场不能覆盖硅片整个表面,从而使得背表面复合增加,电池性能恶化。
       4 结论  
       目前关于弯曲度的研究,从国内外文献的报道可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1)浆料成分对电池片弯曲度的影响最大,选择合适的浆料可以完全消除电池片的弯曲度;
       (2)铝浆湿重也可以明显改善电池片的弯曲度,但当湿重减少到某一值时,电池片的电性能开始恶化;
       (3)冷冻法主要是使铝背场继续产生塑性变形而减少弯曲度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适合工业化生产,对电池片的电性能无影响,缺点是增加了工艺步骤,增加了生产成本;
       (4)优化烧结工艺,也可以减少电池片的弯曲度,它的原理主要是影响了铝背场的微观结构,即改变铝硅层的力学性能,但这种方法对弯曲度的减少幅度有限;
       (5)采用合理的电池设计,但可能牺牲电池片的部分电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关于浆料成分对电池片弯曲度的影响,只见了研究结果,关于其微观机制和原理未作介绍,后期可着重从铝浆成分,比如超细铝粉直径大小,粘结剂、玻璃粉成分和比例这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 Mario Bahr, stefan Dauwe, Alexander Lawerenz, et al. Comparison of Bow-Avoiding Al-Pastes for Thin, Large-Area 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J]. Microscale Thermophysical Engineering, 2003, 7(3): 207~219.  
       [2]. Frank Huster. Aluminium back Surface Filed:Bow Investigation and Elimination[C]. 20th European Photovoltaic Solar Energy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Barcelona,2005, 6-10 June, Pre-Print. 
       [3]. Roark,Young. Formula for Stress and Strain. McGraw Hill, (1975), Pl13.  
       [4]. 申兰先, 刘祖明, 廖华, 等. 工业化薄晶体硅太阳电池背电极浆料[J]. 可再生能源, 2008, 1(26): 69~71. 
123
免责申明:感谢您对TestPV的关注。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来源于网友投稿、转载或本站原创,不能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仅供参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版权冲突和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进行处理。欢迎广大光伏企业和热爱光伏的人士进行投稿,投稿邮箱:info@testpv.com。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领跑者创新论坛公众号二维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