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参照国家标准《光伏并网电站太阳能资源评估规范》中太阳能资源评估的参考判据。以日峰值日照时数为指标,进行并网发电适宜程度评估,等级如表1: 表1 水平面日峰值日照时数等级 (2)当地风力以及风向是影响光伏发电系统支架设计强度的主要因素,如当地常发灾害性强度风力,则不适合建设光伏发电系统。 (3)还需考虑其他气象因素对太阳电池组件的影响,如冰雹、沙尘暴、大雪等灾害性天气,分析该灾害性天气对光伏并网电站的影响程度 3.3 地理和地质情况 光伏发电选址的地理和地质情况因素包括:选址地形的朝向、坡度起伏程度、岩壁及沟壑等地表形态面积占可选址总面积的比例、地质灾害隐患、冬季冻土深度、一定深度地表的岩层结构以及土质的化学特性等。为保证选址的有效性,需对选址进行初步地质勘测。 (1)地形因素影响光伏发电的组件方阵朝向、阴影遮挡等。 (2)地表形态直接影响支架基础的施工方案,从而影响土建的施工难度和成本。 (3)塌陷等潜在地质灾害直接影响光伏组件方阵的设备安全性,例如:如当地为已开发的地下浅层矿区,且经评估在15年内发生大面积塌陷概率超过35%,则需要慎重考虑此地作为光伏发电选址的可行性。 (4)我国北方地区存在冬季冻土的现象。冻土层的深度、上冻和解冻特点对所组件支架基础施工方案产生直接影响。 (5)地表土质对混凝土的腐蚀性特性影响所用混凝土种类。 (6)地质情况直接影响支架基础形式、强度以及施工方法设计。 3.4 水文条件 拟选址地的水文条件包括:短时最大降雨量、积水深度、洪水水位、排水条件等。上述因素直接影响光伏系统的支架系统、支架基础的设计以及电气设备安装高度。 (1)积水深度高,则组件以及其他电气设备的安装高度就要高。 (2)洪水水位影响支架基础的安全。 (3)排水条件差,则导致基础甚至金属支架长期浸水。 3.5 大气质量 大气质量因素包括:空气透明度、空气内悬浮尘埃的量及物理特性、盐雾等具有腐蚀性的因素。 (1)空气透明度因素有可能存在以下情况:当地日照辐射总量中因空气透明度低而导致反射光和散射光占日照辐射总量的比例较大,从而影响光伏发电组件种类的选择,如不考虑此因素,则易导致晶体硅和非晶硅组件选择的不合理,从而增加了投资与收益的比率,降低了投资的经济性,从而造成资源和设备浪费。 (2)空气中尘埃量影响该光伏发电系统在设计时是否需要考虑清洗用水,清洗频率。尘埃的物理特性影响组件在运行的过程中是否容易在表面沉积难以清洗的高粘度灰尘层,一旦形成此类灰尘层,组件接受到的光照总量将大幅度降低,从而影响今后长期的系统发电量。 (3)空气中的盐雾对光伏发电系统有两种负面影响:第一,对金属支架系统有腐蚀性,容易减少支架的使用寿命,设计是需要充分考虑防腐措施。第二,盐雾极易导致组件表面沉积固体盐分,降低光对组件表面的穿透特性,影响发电量。盐雾在沿海地区常见,在此类地区进行光伏发电选址,需要考虑盐雾的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