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2014年11月19日-20日,由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ATLAS等共同举办的Atlas/CEI亚洲光伏耐久性研讨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此次会议邀请了全球顶级光伏专家汇聚一堂,共同分享他们的研究经验与成果。会议内容涵括了环境耐久性、材料性能研究,服役寿命测试及预估以及最新光伏 “qualification plus” 测试方法,对于全球老化研究群体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光伏测试网作为此次会议的唯一合作媒体,在会议期间有幸采访了此次会议的主办方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国家重点国家实验室揭敢新主任。 以下为此次采访内容: 记者:揭主任,您好!据了解,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推出光伏行业耐久性技术解决方案的业务,大概什么时候推出的? 揭主任:我们实验室(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材料、老化方面有长达15年的研究,在光伏领域的研究有5年左右的时间。其实就材料而言,光伏应用的材料和汽车、电器所使用的材料是一样的,从技术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将材料、老化等积累的技术经验应用到光伏行业中。就光伏耐久性技术解决方案而言,是目前实验室新推出的业务。光伏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量和价格,随着国际市场几轮的双反,对我们国家光伏企业是一个提醒,如果仍然停留在价格竞争,而不重视技术的提升,那么企业的生命力将消失。目前我们提出这种解决方案也是顺应目前行业发展的趋势,朝着技术不断提升的发展目标,希望能够对行业的发展能有所促进。 记者:实验室除了比较常规的测试解决方案,还提供哪些特色解决方案? 揭主任:我们实验室与普通实验室的区别在于,我们从系统的角度去提出解决方案。因为光伏是一个户外产品,产品安装地区的不一样将导致产品使用的环境不一样。例如在北方、南方、沙漠或沿海地区,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使用环境,严格来说对光伏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就产生了不同。所以说现在我们从环境入手,提出安装地区的使用环境要求,告诉设计者、制造厂商产品所有面临的环境条件。然后基于我们之前在材料方面的技术优势,给客户提出相关的建议,包括产品的选材、设计方面需要注意哪些环境问题。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是在生产之前就协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从源头开始系统的提出解决方案,避免企业后期造成的损失。 记者:根据您刚才的介绍,实验室在传统的比较成熟的汽车、电器等行业具有资深的研究检测经验,那么这些行业是够有经验能够借鉴到光伏行业中? 揭主任:我们实验室发展最长时间的是汽车行业,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今天,我们实验室也是做出了很多贡献,特别是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通过我们在汽车行业的深入研究和经验,我们也是制定了很多标准,有些企业将标准植入到他们的标准体系中,这样他们在应用标准的过程中能够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控制,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同样的理念我们也希望能应用与光伏,就像刚才提到的,光伏前几年也是低价竞争,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欧盟双反的原因有价格太低,还有就是故障率非常的高。在欧盟双反之前,国家商务部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我们应该设立一个出口门槛,通过国内自身的规范约束我们的生产企业应该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达到要求才可以出口。而不是所谓的一锤子买卖,既损害了国家利益,也损害了行业的形象。推行这样的制度需要国家的意志,政府进行统一组织,从技术而言基本具备这样的条件,不过目前行业很多是私营企业,推行实施有一定的难度。随着国家不断增加国内光伏装机量,企业出口转内销,这个问题也被搁置,但是终究这个问题还是要解决的。 我们举办此次会议的目的也在于此,会议邀请了全球光伏领域的顶尖人才和专家进行演讲。他们代表了今后全球光伏发展趋势以及现有问题的解决思路,对国内企业而言有很大的帮助。 记者:近几年光伏行业暴露出很多质量问题,您认为目前光伏产品的耐久性达到怎样的水平? 揭主任:光伏行业早期的发展对产品的耐久性是比较忽视的,IEC标准、国家标准或者现有的国家制度基本都注重光伏产品的安全和初始性能,对长期性能的保持也就是耐久性几乎没有这个要求。目前美国ATLAS在研究这一套方法,在世界这一领域达到先进水平。IEC TC82(IEC负责光伏标准制定的委员会),他们希望能将他们的这套方法植入到IEC标准中,如果这套方法植入成功,意味着它的这套方法将成为IEC标准。如目前看到的现象,光伏耐久性问题还是很严重,据了解,有些项目使用五年后衰减率超过20%。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 揭主任:根据我们的经验,单个的材料可能看起来没问题,但结合起来使用是否会出现问题。目前行业出现很多新的质量问题,包括PID,蜗牛纹等大批电站暴露出来。这次会议邀请的专家昨天也有介绍,他说25年前的工艺未必不好,现在的工艺未必较好,很多20年前生产的产品相反一直没有出现问题,反而是三五年的产品会暴露出问题,这也是和光伏行业高速发展,成本不断降低、材料的频繁更新所分不开的。而且针对PID等问题,专家们也没有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很多技术问题还有待解决。 据记者的了解,早在2011年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就举办过这种类似的专题会议,而像这次规模盛大、顶级专家群集的会议尚属第一次。根据与会者对此次会议的良好反响,揭主任透露以后也会根据大家关注的行业话题继续举办这样的国际专家共同探讨性质的研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