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杰,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长。从事清洁能源发电、调度等专业领域的研发和科研管理工作多年,在清洁能源监控、功率预测、数值天气预报应用、并网检测、新能源与常规能源联合调度技术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科研及工程实践经验。发言题目:光伏发电并网技术及现场检测案例分析,将对当前国内各类型光伏电站面临的并网技术做要点阐述,对新颁布的国标技术要求进行简要解读,将重点对依据上述国标开展的光伏逆变器、光伏电站的检测案例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和归纳总结。
王伟胜,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新能源发电及其并网领域的科研、咨询与管理工作。并担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IEC TC82(光伏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力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等。主持了多项国家科技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重大工程咨询项目。他将在会上为大家介绍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规划、运行控制、预测及调度关键技术,结合农村、城市等典型应用案例分析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最后介绍国家标准GB/T 29319-2013《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的主要技术内容。敬请关注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案例分析及标准介绍。
Thomas Stetz,2008年毕业于Darmstadt应用科学大学工业工程专业,2009年获得Kassel大学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硕士学位。2013凭借“光伏发电系统分布式并网过程中的自主电压控制策略”获得Kassel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目前,Thomas Stetz先生担任德国Fraunhofer IWES“Operation andPlanning/Hybrid Grid”研究组负责人以及IEA PVPS Task14的Subtask 2“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系统”的组长。他将为大家带来Task14的最新工作进展以及高渗透率光伏系统在分布式并网问题上的研究。
王一波博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十二五”863项目总体组专家,国际能源署光伏系统计划任务十四专家。研究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和微电网,主要从事光伏发电系统及微电网的系统设计技术、控制/逆变设备技术、系统级控制和保护技术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10兆瓦级水/光/储互补微电网、大型光伏电站并网影响、高比例分布式光伏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实施了青海玉树水/光/储互补微网示范工程、浙江海宁20兆瓦高密度多接入点建筑光伏系统并网与配电网协调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等重大科研课题。他的发言题目为高密度分布式光伏系统若干研究进展和案例分析。将深入介绍并网稳定控制、电能质量调节、系统安全保护、能量管理四方面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的研究进展,并对浙江海宁总容量20兆瓦的分布式光伏系统进行案例分析。
魏晓明博士,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农业部农业设施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农业部青联委员。一直从事温室精准化设计理论、温室园艺技术效果评价及标准化、光伏温室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发言题目为光伏温室设计方法研究和案例分析,发言摘要:光伏温室技术是采用光伏组件作为温室采光面覆盖材料,部分或全部替代传统的玻璃、农膜、聚碳酸酯板等覆盖材料,所产电能供温室生产使用。由于具有太阳能发电与温室生产一体化、减少生产能耗等优点,该技术在国内外设施园艺行业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报告将从光伏温室出现背景、国内外发展现状及问题、基于作物需求的采光设计理论的研究进展、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介绍。
TjerkReijenga,荷兰建筑师协会BNA、荷兰绿色建筑委员会DGBC和国际太阳能协会ISES的成员。Tjerk Reijenga先生专攻可持续建筑和住宅领域,设计理念和目标是设计更多的“可持续建筑”,而不仅仅是采用技术方案简单解决建筑问题。他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应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累计已达2兆瓦。此次大会Tjerk Reijenga先生将正式宣布启动IEA PVPS Task 15:光伏建筑一体化。
杨子龙博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研究部从事光伏发电控制系统研究,他的演讲题目为西部新型农村社区智能微网技术及案例分析。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西部地区能源基础落后,在城镇化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网是解决西部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能源电力问题的有效途径。针对用户多元能量需求与多种可再生能源的规划设计、可再生能源的高能效利用等问题,选取青海兔儿干新型农村社区为案例,提出了“一大/多小/多分散”式的新型农村社区智能微网,使可再生能源满足基本满足当地用能需求,促进西部农村地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建设。
赵波,工学博士,主要从事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等相关理论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设的工作,是舟山东福山岛离网型风光柴储示范工程、温州南麂岛离网型风光柴储示范工程和鹿西岛并网型风光储示范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赵波博士将为大家带来多类型多能互补智能微网技术在浙江海岛的应用,介绍不同类型的浙江东福山岛、鹿西岛及南麂岛微电网的工程情况。首先分析3个海岛微电网的必要性,重点介绍设计思路、网架结构、储能配置、运行策略以及运行情况,从不同角度分析三个微电网所面临的不同情况的技术和工程挑战。最后,对海岛微电网经济分析以及商业模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罗多,高级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规划设计工程师、建筑幕墙高级设计人员。现任中国兴业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作为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专家出席了全球各地上百场讲座、研讨会和论坛,分享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智能建筑微能网和绿色建筑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现阶段智能微电网多适用于如海岛、边疆等完全采用柴油发电的用电区域。以太阳能为主的岛屿型微电网不仅可将柴油发电的成本降低1/3-1/2,还能提高各种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化石能源带来的各种污染,具有实际的发展和推广前景。同时,在分布式光伏系统被大力推进的今天,可再生能源波动带来的对外电网的冲击和干扰被提上日程。如果不久的将来,真的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所以到的“每一栋建筑都会变成一座微型发电厂”,那么分布式就必须依赖更多的调节和控制与大电网和谐共生。这就是城市中的智能微电网,为了实现未来的愿景,今天就必须一步步的研究适宜于各种建筑的微电网形式,敬请期待适宜于办公建筑的智能微电网研究与示范。
冯庆东,国网能源研究院智能电网研究领域首席专家,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教授级)。曾参加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体系研究报告》;《智能电网综合研究报告》;《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框架研究报告》;《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制定规划》、《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智能能源体系研究报告》、《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国际化战略研究报告》《智能电网全面建设战略研究报告》的起草工作。《智能电网技术》书籍主要编写人及全书统稿人。《现代电网运行与控制》书籍编写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文章60余篇,获科技进步奖20多项。出版专著《配电网自动化技术与工程实例分析》。他的发言题目是:智能能源微网管理系统及优化控制技术。介绍智能能源微网基本概念与架构、多种能源互补与负荷控制、能源监控与提高能效 、微网能量管理系统优化控制技术、IEEE1888技术标准应用。
|